騎士選秀大補帖:Eric Dixon 技術與強度並行的進攻工匠 - NBA - 籃球

Eric Dixon裸足身高:約201.9 公分(6 尺 7.5 寸 )體重:約117.3 公斤( 258.6 磅)臂展:約 212.1 公分(6 尺 11.5 寸 )站立摸高:約 264.2 公分(8 尺 8 寸)Dixon是 Villanova 的內線主軸,雖然身材不高、運動能力也普通,但靠著穩定外線、厚實對抗與細膩技巧,在大學打出高效進攻。本季他扛起球隊火力重任,展現「技術型重砲內線」的價值,也讓他成為選秀尾段值得下注的成熟射手。

圖片來源:The Sporting News

三分火力為戰術核心,處理球能力被低估Dixon 的外線能力已經不只是「會投」的層級,而是能作為「戰術重點」的等級。本季他場均出手 7.2 記三分球,命中率高達 40%。其中只有少數幾球球是空檔,其餘都是面對防守者的狀況下完成。他的投籃範圍遠、節奏快,甚至能在半場轉換中主動拉起來投,具備拉開空間的極致價值。

請繼續往下閱讀

這也延伸出 Dixon 另一個被低估的優勢;他其實有些處理球能力。當防守者撲得太急,他能利用身體優勢硬吃幾步進去,並在中距離或低位以柔軟手感終結。這樣狩獵 mismatch 的能力,讓他在不具備爆發力的情況下,仍能靠技巧和厚度完成攻勢。

另外,Dixon 的失誤控制能力也值得一提。雖然他不是主要組織者,但15.3%的助攻率搭配低失誤率,顯示他在高使用率情境下仍能冷靜閱讀比賽,傳導上有基本視野,能在需要的時候扮演支援點角色。

防守腳步與護框侷限,進攻角色仍須重塑但進一步觀察會發現,他整季只有五次灌籃出手,命中三次。這顯示他終結方式幾乎都仰賴技巧與協調性,而不是爆發力。當進攻節奏從 NCAA 提升到 NBA,他是否還能在較少的出手機會下維持這樣的效率,是一大問題。

他的防守也也是一大隱憂,特別是橫移速度和換防反應。雖然在單防中能撐住低位對抗,但在周邊防守、輪轉速度上就顯得吃力。更不用說他本身不是什麼護框者,也很難提供太多防守上的附加價值。在選秀會前,各隊會特別觀察他的橫移速度是否能進一步提升,否則他的防守會變成一個漏洞。

請繼續往下閱讀

而他的傳球與持球創造能力也相對單薄,不能當作進攻發起點,也沒辦法長時間持球,因此即便他在大學能當頭號得分手,到了職業賽場,他還是得從角色球員做起,靠的是轉換進攻中的拉開空間,以及 mismatch 所創造的切入與中距離機會。

圖片來源:Kyle Ross-USA TODAY Sports

在限制中尋找定位的功能型射手Dixon 的優勢非常明確,他的出手快、投籃準,在有穩定戰術結構的情況下能夠提供即戰力支援。但他的身體素質與防守上限也很清楚,不太可能成為主力輪換中軸。

他比較像是一種「功能型」的替補四號位,能在短時間內提供進攻空間和 mismatch,但不太可能靠他來組織進攻或處理防守輪轉問題。像騎士這種缺乏大型側翼且注重進攻空間的球隊,哪怕Dixon是「防守有缺陷但進攻多樣」的類型,他還是有機會在球隊站穩一席之地。

在選秀會上,Dixon 最有可能是第二輪後段或落選後的 two-way 合約簽約對象。他是一個成熟球員,年齡偏大,上限有限,但如果能在防守端找到可行的站位方式,他的得分技巧和三分威脅,還是值得賭一把。

請繼續往下閱讀